跻身全国前20强!郑州金水区凭何“能”?丨顶端观察
顶端新闻首席记者 孙科 记者 屈晓夏
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
日前,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第二次发布了“2025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指数”。根据榜单,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首次跻身全国前20强,位居第20名,较上次排名提升6位。
为何是郑州金水区?作为文化大省,河南文化产业现状如何?有哪些破圈新思路?

微短剧拍摄现场(图源/金水区委宣传部)
全省1/3具备影视拍摄资质的机构,“扎堆”金水
“演员准备就位,3、2、1,开始……”
近日,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的大志影视基地一片忙碌,数个剧组正在紧张地拍摄着。基地内,“霸总”别墅、医院急救室、80年代老房屋、KTV、地铁站等场景一应俱全。
影视基地负责人表示,郑州微短剧市场当下十分火爆,他们基地今年4月开始试运营,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上千个剧组,平均每天都有约七八个剧组同时拍摄。
据郑州市金水区相关部门介绍,目前,金水区已建成大志影视基地、凤凰城等2个微短剧产业基地,汇聚文化传媒企业500多家,其中具备影视拍摄资质的专业机构330多家,占全省1/3以上,带动编剧、拍摄、制作、运营等全链条就业超3万人。形成“创作——拍摄——制作——发行”完整生态。
成为河南“黑马”,金水有“秘籍”
微短剧的快速崛起,只是金水区发力文化产业的一个缩影。

展开全文
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综合指数排名Top30(图源/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)
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,与2023年首次发布榜单不同,今年,榜单只公布了排名前30的区,其中,河南只有金水区进入了TOP30,中部六省中,湖南4区上榜,湖北、安徽与河南数量相当,各有一区进入TOP30。相较于2023年,今年,金水区排名上升6位,进步幅度较大。
金水为何能成为河南“黑马”?
“龙头带动+‘黑科技’助力+聚集发展”是关键词。
金水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,近年来,他们紧盯龙头企业、打造优势行业、锚定内容创新,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龙头文化企业。
河南省邮电科技有限公司多项技术开创世界印刷行业先河,拥有12项国家专利核心技术,邮资封片、邮政贺卡、邮票年册印制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。街舞作品《黄河》荣获2018年中国舞蹈最高奖项“荷花奖”。
同时,在新业态领域,金水区初步形成了“文化+科技、文化+创意、文化+旅游、文化+数字”等特色产业。郑州智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首个次元世界元宇宙漫步空间。河南汪特动漫举办了首届“中原动漫游戏嘉年华”,展览展示面积3.5万平方米,规模超出郑州历年动漫展,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线上线下参与嘉年华的人数达到500多万人次。
此外,金水区还着力打造初具规模的产业聚集地,如建设了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、中国(凤凰城)元谷元宇宙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、大志影视文化产业园、河南广告产业园等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,金水区文化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14397家,增长到21810家,增长51.5%;规上企业共有173家,其中国有企业75家,私营企业98家,较2023年增加20家,增长13.2%。2024年,全区文化企业营业额为216.93亿元,占地区GDP的比重9.92%,是郑州近几年来唯一文化产业增加值达百亿元的区。

郑州“大玉米”附近(图源/新华社)
文化产业咋破圈,河南已有“路线图”
作为文化资源大省,表现亮眼的不仅有金水区,郑州市中原区、开封市龙亭区、洛阳市洛龙区,都在2023年进入了TOP100榜单。
不久前发布的“2024年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”显示,河南文化产业总体位于全国第10名,中部六省中,仅落后于湖北,实力不俗。
不过,有专家提醒,河南文化产业若想更进一步,成为“顶流”,需要补齐短板,破圈升级。
“对于区域发展来说,文化产业是新的驱动力,有助于打造新业态,从而促进经济发展。”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汪振军看来,文化产业还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形象,对城市品位提升有很大帮助。
他坦言,河南文化资源丰富,但当前文化产业过于传统,需要对这些传统资源进行“深加工”。比如钧瓷、汝瓷,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为其赋能,用创意设计去重塑传统工艺,构建文化新品牌,利用品牌优势走出河南,走向全国乃至国际。
业内人士的建议,也是河南要开启的新篇章。
今年7月,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部门印发《河南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为未来三年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,定下“路线图”:
——链式集群形成新格局。聚焦4个强长板链群(旅游装备、演艺演出、文旅集聚市场、交通旅游)和4个补短板链群(文创潮品、动漫游戏、康养旅游、体育旅游),构建布局合理、特色鲜明、链群发展的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。
——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。重点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群实现延链补链强链,培育一批规模超过500亿元的产业链群,建设一批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的文旅企业,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旅产品和服务品牌。
——产业生态焕发新活力。人才、资本、技术等要素加速向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群集聚,基本形成创新链引领、产业链融合、供应链协同、政策链保障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生态体系,数智化文化和旅游场景覆盖率显著提升。
延伸
榜单是如何诞生的
据了解,“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指数”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发,指数体系由产业生产力、影响力和驱动力三个分指数构成。在3个一级指标下,还设有8个二级指标,数十个测度变量。

来源:顶端观察








评论